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穿成七零女主亲妹妹[穿书]第34节(2 / 2)


  “就是,以后尤其是韩金凤,你要好好改改你的脾气……”

  “我咋了,我……”

  林芳已无心听大家的言语,只是突然发觉省城四月的深夜,尤为寒冷,冷到四肢百骸,冷到骨子里,冷到心底。

  林芳低头把自己完全窝进被窝,试图去暖和冰凉的手脚。忍住要溢出眼泪,林芳死死咬住嘴唇,她知道自己要完了。

  她感觉要崩溃了,她甚至担心自己的心态是不是永远这样了,永远都调整不过来了,病态、敏感、矫情、害怕任何一点点刺激,甚至开始有些不可控的偏激……

  她本以为脱离林家,就可以自由快乐的活着了。所以,她放松了,她大意了。

  她抱着弥补自己的态度,大手大脚补偿那个过去三年缺衣少食、受尽委屈的自己;她挺直了过去三年都没敢挺直的脊梁,高仰着头颅,事事不斤斤计较,试图回到上辈子独立平和的姿态,笑看周围事,万事不烦心。

  可不是的,不一样了,她不是上辈子的田恬了,那个自由洒脱的自己,她回不去了,永远都回不去了啊。

  林芳咬着嘴巴,把自己紧紧缩成一团,她开始怀疑了,怀疑今生这一切是否值得了,她不想变得面目全非,可她就要活成自己最不想活成的样子了……

  “小芳,你好了么?” 看林芳盯着手里布料半天不声不响,人家供销社店员脸色都不对了,旁边的孙娜赶紧扯扯林芳的衣袖。

  “啊,哦,好了好了,就这颜色的也给裁一块吧。” 林芳错愕的转头看着孙娜,突然回神慌忙的回了一句。

  自打上次卧谈会成为林芳宿舍惯例后,林芳一宿舍莫名其妙进入了一个奇怪的氛围,大概像是热恋期,黏黏糊糊,如胶似漆的那种。所有人都和和气气,连平日里小打小闹的摩擦都少了不少。

  “中午我们去国营饭店吃吧,我请客。” 孙娜拍拍胸脯,一副豪气的模样招呼众人。

  “哦,走走走,我惦记国营饭店的水饺好久了!” 韩金凤在旁边高呼,兴奋的一蹦一跳。

  孙娜大方,点了三斤水饺,对,这时候国营饭店的水饺按斤卖的,还奢侈的点了份红烧肉,一份烧茄子,怕不够吃,还加了点米饭。

  众人欢欣鼓舞的吃完午饭,一个个都吃的肚饱撑圆。

  饭后,林芳婉拒了下午看电影的建议,一个人先回校了,林芳和宋老师说好下午去拿书的。

  而且这个时候的电影院太乱了,小偷小摸的就算了,还有趁黑灯瞎火伸咸猪手占女孩子便宜的。

  “宋老师,师娘,我来了。” 林芳愣住,有些尴尬的站在门口。本来看门没关,直接进来欢快的叫人,没想到老师家里有人。

  “小芳来了啊,快做。” 师娘看到林芳,赶紧站起来拉人坐下。

  “别拘谨,这是你宋老师的老熟人了,隔壁农大的老师,姓赵,正好周末就来串门子的。” 师娘看林芳客气,热情的介绍双方认识。

  “哟,这就是你天天挂嘴边的那位得意门生吧。” 赵老师客套的打趣了一句。

  百闻不如一见啊,天天听老宋夸奖,耳朵都要听出茧来了。又是夸学问人品又是夸风姿外貌,一个小姑娘,恨不得夸的天上有地下无的。

  不过别说,这一看,不说学问人品,只说小小年纪眼神清正,不躲不闪,又落落大方、举止有度的模样,看着是个文文静静、知书达理的性子。

  “看什么,小芳那是实实在在腹有诗书的,可不是什么绣花枕头。” 宋老师一看老赵那考量的眼神,就能猜出对方什么想法,忍不住护犊子的出声维护。

  “好好好,既然你都这样说了,那我考考她?” 赵老师看自己还没做什么呢,旧友这就蛮不讲理的护上了,不禁摇头失笑。

  “你考,随你考,诗词歌赋,古文史书,能难住算我输。” 宋老师头一昂,像个打鸣的公鸡似的洋洋自得。

  小芳那认真劲,估计图书馆那些但凡有的文学著作,不说全部背完,最起码七八成肯定没问题。就老赵,宋老师瞥了老赵一眼,估计还没人小姑娘记得多呢。

  师娘在旁边简直都没眼看,这老宋真是越活越回去了,多大人了还和人别气。转身去厨房给几人切苹果去了。小芳这孩子不轻易上门,正好家里昨买了点苹果。

  林芳这辈子发现自己记忆力越来越好,但凡多看上几遍,晦涩难懂的古文背都能轻而易举记住,既然这辈子下定决心靠笔杆子过活,林芳就想着多充足自己,课外的阅读背诵,无论是古代的诗词歌赋,还是国外的名著诗歌,林芳都来者不拒。

  林芳不止下课去图书馆借书看上一遍,甚至还要多看几遍争取去把它背下来,随后还要写感悟、写观后感,遇到有不明白的,就记录下来找宋老师,找师娘询问学习。

  “《沧浪诗话》读过没,所谓诗之品有九,哪九?” 赵老师看林芳点头,诧异的挑挑眉,没想到一个中专生能读到《沧浪诗话》,这涉猎是蛮广的。

  “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

  “那《玉台新咏》中的孔雀东南飞读过么?能背吗?” 看林芳张口就来,赵老师端正了坐姿,感兴趣的越问越深,正视了刚才随便考问的态度。

  “说说看你对正始文学的看法?”

  “那永明文学呢?”

  “鲁迅先生的一句“隽思妙语,时足解颐”源于何?”

  “《百年孤独》中……”

  “好,老宋,这孩子好啊。”

  这孩子简直出乎意料,小小年纪对中外各种名家著作简直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而且不仅能背诵,还能说上个一二三四五出来,且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这小小年纪得多大的阅读量,得费多少功夫,花多少精力。

  “好,你说的事,我应了,回头我把借书卡送来,往后这孩子但凡想借书直接去农大图书馆,要是有空愿意去听课也可以去课堂旁听去。” 赵老师高兴的拍着老友的肩膀,满口应承。

  本来还以为老宋是让一个孩子给糊弄住了,就为了两篇啥都不是文章,自己俩口子花大价钱买各种、杂志报纸就算了,还大费周章的委托这些邻居旧友帮忙留意各省各地最近的报纸杂志内容……

  当时赵老师一听又是为了林芳的事,顿时就有些反感了。老宋为了她,又是借书,又是借卡,还想着能不能安排旁听,现在又整出什么稿件被盗,咋一出一出都是这孩子的事?

  转头又想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顶多会背几本书,能写上两篇发表的文章已是天大幸事了,农大正经的本科生一年到头都不一定有几篇文章能发表。

  怎么那么赶巧,好好的能把自己写完的稿子给丢了,别不是江郎才尽,故意给自己编的借口吧。

  再想想老宋又说这孩子以前处境凄惨,为了上学历经坎坷,赵老师一拍大腿心想:完了。

  老宋这人一向文人风骨,怜惜弱小,又爱才心切,肯定是让这孩子给糊弄了,现在肯定心盲眼瞎、偏听偏信了。

  抱着局外高人来点醒人的态度,赵老师在旧友这,从大清早听说人要来,这都坐上大半天了。

  万万没想到啊,到头来是自己想差了,这孩子是真有真才实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