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第1节(2 / 2)


  其实按道理来说他也算个孩子,毕竟按照国人习惯,自己生了孩子前的成年男女也算孩子。而他才十九岁,春风得意马蹄疾地知道了高考分数,确定拿下本省理科状元,成为全省家长口中最新一期“别人家的孩子”时,他穿越了。

  那时真正的卓思衡年方六岁,初到朔州幽北郡后高烧不退,大概确实是死了,不然自己怎么又在他的身体里活过来,似乎还会长期以存在于低龄孩童身体内的方式延续自己十九岁的思想和生命。

  只是延续的方式非常艰苦。

  姜氏夫人即便得了卓衍的首肯也仍是在哭,倒是自己到这里来后的娘亲卓夫人宋良玉女士已然平静下来,她自屋角筐篓里领出一个两三岁大的瘦小女孩,又抱过姜氏背上缠裹在褴褛襁褓里的熟睡婴儿。

  “思衡,这以后就是你的三妹妹和四弟弟了。”

  她这样说是在安抚姜氏让其放心,但也是对着卓思衡,仿佛希望他能立刻接受眼前的残酷现实。

  卓思衡经历过生死穿越后已经没什么好不能接受的了。他只是觉得自己三叔这俩孩子真是心宽胜过自己,要知道他也是在穿越后苦苦辗转挣扎了半年才开始接受现实,达成与命运的历史性和解,但他新的三妹妹刚才无视大人的愁云惨雾自己跳上跳下蹦进筐里傻乐,而四弟弟从进屋起便一直安睡至今。

  但姜氏却哭得几欲昏厥,她重新抱过孩子,亲了又亲,又将头埋在大嫂怀中,一时妯娌二人皆是肝肠寸断。

  卓思衡信她是真的舍不得孩子,也信她真的心中愧对父母思念家人。命运撕扯的感觉他自己也是经历过的,总要做出选择,接受现实。

  比如穿越两年后的此时此地,他就选择了非常顺应天时地努力活着。

  夜晚,姜氏返回自己在籍的役劳营,北风没停,屋内也没有火,冷得一家人缩在一处。卓慧衡是卓衍二弟唯一的女儿,而慈衡妹妹和尚未取名的四弟被姜氏暂且带回。

  慧衡自幼丧母,未足三岁家中落罪,牢狱里潮恶腌臜,幼小孩童落下了病根,又随流徙押解队伍一路劳苦越去越北,身上的病也越来越多,好几次都险些去了,总算在朔州安顿下来后逢凶化吉熬至五岁,如今虽也是缺医少药时不时咳嗽发热,但终究已是有了可以养活的精气神。宋良玉将小女孩抱在自己和相公卓衍之间以便取暖,握住卓思衡冰凉的小手,将剩下能找到的衣衫全盖在两个孩子身上,卓衍见此,便更将妻子牢牢拢入怀中。

  “你家里也来了信,不如……你也随三弟媳一道回帝京去吧……”他轻声说道。

  宋良玉掖了掖孩子的衣服,平静道:“你还活得好好的,我走哪里去?三弟半年前去了后三弟妹苦熬着将老四养到足周岁,她比我命苦,能回去尽孝是应该的。我父母早逝,弟弟当家妹妹已嫁,这里便是我的家。我若走了只剩你和孩子,要是再遇到这么冷的北风夜,谁帮你们一起暖被窝?”

  卓衍看妻子朝自己仰头露出的笑意,一如昨日新婚燕尔初显喜脉那日,两人也是这般依偎,给腹中尚不知男女的骨肉绞尽脑汁想名字,甚至连几岁读书请怎样的师傅找什么样亲家都想好了。

  如今妻子容颜虽依旧华貌,但却被苦辛摧残憔悴支离已露疲态,卓衍看在眼中,心腹剧痛,还是决定开口,说道:“我家被定罪并未牵连妻族母族,你有才有貌,和离后便不是戴罪之身,若能过得好些,我与孩子都会欣慰。”

  “孩子肯定是更愿意娘在身边的!”宋良玉瞪他一眼,“你少替他胡说!”

  卓衍忍泪抱紧妻子一时怆然,心中百感交集,又叹老天赐他这样百世修来的好姻缘,却为何又给他全家罚下如此困苦的命运?

  宋良玉伸手抹去丈夫腮边滑落的泪滴,温言道:“我知后日更多艰难,但我们一家以后六口人,都得好好的,今生纵然难求安稳,但过团圆日子还是可以盼上一盼。”

  卓衍哽咽声幽涩,几乎用尽全身力气才答了一个字:

  “好。”

  听到夫妻二人完整对话的卓思衡也很想落泪,但他还在装睡,于是必须忍住。

  他真的很感谢卓衍和宋良玉夫妇,这两年,他已然将二人当做自己真正的父母。未穿越前父母在他很小时去世,并无太深印象,自己父母缘浅,倒也活得挺好。最初刚至此处时,他心中也是百般愤懑,自己怎么就如此凄惨?足足半年时间都一副活不起的样子,心中亦有挣扎:一面是天生天养的好奇心纠缠他,想看看这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自己又是怎么来的;一面是面对残酷现实的畏惧与憎恶,他好端端穿越到一个书香门第里,还是长房长子,也不算差,偏偏一来就倒大霉,还是人力难为那种,不认命又作何想?

  后来还是宋良玉劝慰卓衍的话给了他当头一棒。

  她说:“蝼蛄岁三尚且偷生,人生道阻且长,总有来日。”

  卓思衡细想其中道理,自己若是真的死了,那便是一无所有,然而又重活在当下,纵使各方面情况都很糟糕,却也是一次人生的重新体验,大不了再死一次,反正他已经死过,并不新鲜的体验也就没了令人畏惧的感受。

  于是,他在穿越摆烂半年后开始振作,为自己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活下去,去体验。

  这一切都要感谢宋良玉女士,他另一个超越生命意义上的母亲。

  以及在摆烂期间始终照顾陪伴不曾放弃他的父亲,卓衍。

  依偎在父母怀中,纵使北风不息,卓思衡也还是安然入睡。

  半个月后,北风更甚,天寒胜昨。

  历尽磨难,姜氏终于踏上归家的路,留下两个因为姓卓不能脱去罪籍的孩子养在卓衍膝下。卓衍特意为刚满周岁的小儿起了悉衡作为名字,看到三弟这对儿女,女孩慈衡神色英气目露率真,小儿眉眼善秀鼻额丰挺,二人一神一形都极为肖似自己平常在家中最疼爱的幼弟。而慧衡虽病弱不胜,但性柔温雅谈吐宜人,又与二弟开蒙年纪的神情模样如出一辙。念及手足之情白发相送,便又是悲恸无尽。

  朔州的幽北郡历来是朝廷的流放地,罪人及其家眷至此后便会立即编入罪户籍,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然后以户为单位划归管理的对应役劳营,由役营管事统一安排每日的劳作,男丁采石凿矿开山砍树,女丁耕地舂米种麻纺绩。卓思衡年仅八岁不足丁龄,便在家看护弟妹操持杂活。因役劳营的棚屋都无有坑灶,劳役的男女丁便在自己服役的处所分食自吃,留在家中的老人孩童便要每日两食亲自按时按地去领。

  这个工作就交给了卓思衡。

  他每天到时辰便要左手扯上慧衡,右手拽着慈衡,最后一个刚满周岁的悉衡便用破布包了缠绑在背上,齐活,出发。

  卓家四个孩子去食堂吃饭的队伍实在壮观,能在流放地浩浩荡荡凑齐这么多人口的家庭实属少见。

  卓衍与宋良玉在此也不计较什么宗族什么分支繁盛,一家人能活下去就好,于是便将二弟与三弟留下的三个孩子一并计入自己名下,只教他们管自己叫做爹娘,不必多做旁支的称呼,况且他们也确实是将这些孩子视如己出一如思衡一般疼爱。更教思衡要做好长兄,关怀看顾弟妹。

  同时,卓衍还给了卓思衡一个任务:读书。

  “即便罪臣之后不能走仕途科举之路,读书也能明理觉德,最末还可通畅智识陶舒心境,总归是百利无害,你之前因家中落罪耽误了开蒙,此地也无笔墨书本,只好咱们父子俩之间口授亲传了。”

  第2章

  卓思衡在现代时对语文便不是很敏感,好在他聪明,背会书学会如何答题与写作文的通用思路,便能考出不错的分数。学理科是他忠于自己爱好的选择,毕竟连看课外书,他都是偏爱史前的恐龙和宇宙的奥秘,什么课外名著参考,一律背个简介和立意。如今重学文科,虽然有个曾经殿试二甲全国第十名的考霸亲爹,但也是条件所限磕磕绊绊,不过还算他脑袋灵光,前一年里他已基本学完开蒙的那几本“三百千千”,今年开学了《声律启蒙》,如今倒是可以涉足训诂这一阶段的入门《尔雅》。

  卓衍见儿子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仍能专注思读,颇显聪敏慧贯的资质,再加上慧衡刚刚六岁,也是冰雪聪颖,十分有家传的读书能耐,便又是心痛两个孩子如今入了罪籍又是更用心相传,平常劳役之时也大多思索今夜要讲哪本书里的哪段,又要怎么去讲授才能让儿子更好理解书中玄奥。

  终究二人只是听得言传,连个纸笔都无,卓衍怕儿子女儿光用耳朵听学得无聊,又无所谓按照书院那般严苛的方式启蒙,就时不时讲些更具故事性和趣味的《左传》、《公羊传》和《穀梁传》,加之解一解《龙文鞭影》中耳熟能详的轶事典故。

  这“春秋三传”里的故事虽然据说也是科举考试的重要考点,但其本身确实没四书那么枯燥,对卓思衡来说更具吸引力,他在带弟弟妹妹打饭的路上都还在回忆昨晚父亲讲得内容。

  “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哥哥,你在背爹昨日讲得《左传》故事?这是讲什么的啊?”慧衡五岁,她身体不好,听课到一半就得休息好一会儿,只记性不输卓思衡,虽不能如他一样复述,但也能说个出处来,然而再深的便不知晓了。

  卓思衡觉得弟妹都很是可爱,从来都不恼他们打断自己思路,放柔声音道:“就是说做人要按照自己的能力做能做的事,有些要做的事也得看好时机,不能鲁莽。”

  “不能无莽,无莽。”悉衡正是学会说话后最爱接茬的两岁上下,缩在卓思衡背上跟着念,只是他咬字还不清楚,又可爱又好笑。